返回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6章 历史的提前量[2/2页]

    (唐朝就是光泰门和玄武门之间的长方形区域客串瓮城,所以李世民射杀兄弟就是在这儿埋伏。)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嘀灰?醯盟?驯焙崦哦伦×耍?隙ú换嵯嘈帕醣腹室狻吧嵋浊竽选奔绦?颖泵婀サ模?教?吡耍?挠腥嗣髅鞑野芰艘淮位辜岢执诱舛?虻摹

    ……

    刘备自己都怀疑起自己了,舍不得李素教他的、作为备胎的“下策”,敌人当然会更加怀疑和动摇。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动摇,听了刘备感慨攻打东西南三侧的种种好处,甚至对兵力部署有所动摇,诸葛亮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提醒:

    “大王有此动摇,也是人之常情,只怪李师的计谋太逼真了,假的都能随时变成真的来用。其实,我三天前也这么怀疑过,当时望楼才刚刚勘测选址完,幸好李师走之前,为我解答过这个疑问。没想到大王今天也犯了跟我当初一样的动摇。”

    刘备闻言,心中暗暗自省:自己可是征战了十一年的宿将,知兵久矣。这诸葛亮不过第一次与闻军务,年仅十五,居然也能错得跟孤一样?

    虽然,听诸葛亮的语气,他也不够成熟,在李素看来也算是“拙见”,可能够拙得跟刘备一样,在刘备看来也很了不起了。

    这要是让诸葛亮将来也参赞军务两三年,凭着这个天赋,“统帅值”还不立刻反超了他刘备?

    其实,这一点上,刘备倒是高估了诸葛亮。这种高估,并不是刘备识人之明不够,而是他“样本容量”太少,目前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估,仅限于眼前这一战的见识。

    而眼前这一战正好是攻城战,攻城战对将领的“应变将略”要求是最低的,是呆仗硬仗,不需要多少随机应变,却正好发挥诸葛亮理工科思维的优势。所以这么一来,诸葛亮和刘备在攻守城天赋方面,看起来才差不多。

    要是拿一场野战、运动战给诸葛亮初出茅庐练手,那知兵的程度肯定比现在的刘备差远了,没个几年的历练根本追不平。

    刘备也不知道自己误判了,只是饶有兴致地追问:“哦?伯雅临走时,你便问过这个问题了?那倒是跟孤所见略同,那你倒是说说,伯雅当时是怎么回答你的、为何还要非坚持攻打北门不可?”

    诸葛亮知道表现机会来了,精神抖擞地回答:“李师常说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于大王而言,此战要攻破长安,降低攻城难度、减少士卒伤亡,固然是一方面。

    可更多的拯救百官百姓,树立在朝廷中枢的威望,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要是李?嗨僚袄纳保?颐侨醋?硬蛔鲆恍┦虑樽柚梗?衙饨?幢挥行闹?斯ペΑ

    普通的攻城战,全城百姓多半是跟守军一条心的,因为守军多半是本地人。反而是攻城的一方,因为是外来军,加上攻城中难免死伤众多、积攒了怨气,旷日持久后再破城,将领往往就不得不许诺士卒不封刀、纵兵大掠数日。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今日之战是反过来的,李?嗨淙皇爻牵??谋?碛腥?种??际呛?耍?炊?笸醯谋?硎峭跏Γ?呛喝恕R院壕?崭春?苏剂斓暮撼牵??涌旃?觯?幌伦泳投嵴贾惺啵?呓獾芯?匀?堑闹富印

    这样才能避免敌军在明知必败之后,有组织地指挥大规模的屠杀,也能防止他们有充裕时间组织准备焚烧皇宫宗庙。所以,攻破北门,直夺未央宫,才是入城后的第一要务。”

    这番话当然不是诸葛亮眼下的军事才华说得出来的,只是他跟李素讨论后的转述。

    而至于李素怎么会想到这一层,其实也不是李素善于打仗,只是他前世的专业原因,遍观史册,对历史大事经验太了解了。

    在李素看来,今日收复长安之战,环境、敌我态势,简直都可以和唐朝中后期的泾原兵变相比——

    在泾原兵变中,也是从泾原来的带有胡化的边军,原本奉命出师勤王,走到长安后朝廷吝惜财物不发犒赏,部队直接哗变占领了长安城。然后朝廷费尽周折,最后靠晚唐名将李晟收复长安。

    泾原兵变的兵源地,就相当于汉朝的安定郡,跟李?嘀?熬稣奖?艿牡胤讲畈欢唷L瞥?笃诘谋呔???侍飧?撼?惨谎?现亍:撼?笃谖髁咕?罅坑们己???瞥?泊罅坑冒猜簧街?嗟暮????跃?雍驼??拿?芾嘈鸵蚕嗨啤6际遣恢?謇淼暮??荒霉磺?捅撑殉?

    而泾原兵变之战中,李晟最后为了防止乱兵烧毁唐朝皇宫和宗庙,就是坚持打北城门,从光泰门杀进玄武门,直接先收复太极宫控制中枢。

    《资治通鉴》中引述李晟定策的原话是:“坊市狭隘,叛军若伏兵格斗,居民惊乱,不利官军。若从苑北进攻,溃其腹心,叛军必定奔亡,如此皇宫不残,坊市无忧,可为上策。”

    李素当然不会记得资治通鉴上的原话,但其中道理他是能理解的,关键就是当你知道这是一场“城门破了之后敌军还会继续负隅顽抗搞破坏”的战役时,你就该这么打。

    普通的挑软柿子捏的战术,只能适用于“城门破了敌军就兵无战心,不想再抵抗”的情况,不能对付视死如归的死硬分子。

    要实事求是区别敌人的类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敌人用不同的战略对付。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转述,不由也是受益良多。

    刘备忍不住赞叹:“伯雅与贤侄可谓是见微知著,条分缕析。能根据敌兵敌将之不同,因敌制宜分门别类制定战术,识人心之敏锐,后生可畏啊。

    孤竟然没想到要根据李?嗟奶匦宰?诺髡?コ欠铰浴H绱耍?图绦?凑詹?潘?担??髂现挥糜谟盏蟹秩醣?Γ?泵胖鞴ァ⒅比∥囱牍?胱诿恚

    唉,说来陛下也是不争气,为了一己安危,舍弃宗庙出奔,惹得李?嗫裥源蠓ⅲ?壅獯我?枪ゴ虺倩海?泼藕笕美?嗷毓?抖?矗?话鸦鹕樟颂?恚?癫皇亲锕?勘菹伦萑还笪?熳樱?蚪鹬???且膊桓蒙崞?孀诙?樱?Α!

    刘备跟诸葛亮聊了一会儿,把最终方略确定了,天色也已近午,烈日当空,在望楼上晒得也难受,他们就继续绑着安全绳下去,换?望手们继续观察。

    不过,倒是没有给普通?望手配望远镜,那玩意儿需要保密,经手的人不能太多。只有到了即将攻城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到敌军调度异常,才会偶尔派个拿望远镜的高级将领上来看一眼。

    ——

    五千字大章!今天还会有三更,后面争取三千加四千,今天也是一万两千字,算还两更。

第356章 历史的提前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