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爵帅的话[1/2页]
他轻啜了一口茶,说道:“比如,走在前面的士兵,在背囊上贴一张大字,后面的士兵不就可以‘念书’了吗?”
爵帅此议,大伙儿颇觉匪夷所思,可是……似乎也是可行的。
关卓凡说道:“我举这个例子,是要告诉各位,还是刚刚那句话——办这件‘工程’,关键不在‘有力’,而在‘有心’。只要‘有心’,自然可以生发出许多有用的点子。”
他顿了一顿,说道:“这是‘善政”,说句俗气点的话,是‘积功德’的事情。你们想想,士兵们学会了识字,他们和他们家里的人,不都要感激你们一辈子?”
这倒是实在话,将领们听得心里面暖烘烘的。
关卓凡说道:“这件‘工程’,要由军团长主办——华远诚,我不是叫你做师傅,是叫你‘办工程’。还有,我相信,你会成为士兵们的最好的表率。”
将领们都笑了起来。
关卓凡郑重说道:“这个‘课本’,我会亲自参与编写。”
将领们都微微动容,爵帅是真的重视这件“工程”,大伙儿真正要拿出吃奶的力气了!
关卓凡确实是重视“扫盲工程”,但他亲自参与编写教材,却另有不能宣之于口的深意。
关卓凡要借助“扫盲工程”,完成对轩军的“再教育”,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洗脑”——要叫轩军上下,以关卓凡所思、所想,去思、去想。最终使他对轩军的控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移替。
大多数的文盲,对文字和书籍,有天然的敬畏。他们的潜意识中,多认为油印在纸面上的文字。就是“道理”,就是对的。因此,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会接受教材所扬,反对教材所弃。
这是一个向士兵们灌输“正确思想”的绝好机会。
这些“正确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基本的国家、民族意识,树立为国家、民族战斗的觉悟。
这个“国家”,是“中国”。
教材中少不了的五个字:
“我是中国人”。
当然,还得加一句,“我是大清人”。然后要解释,咱们中国。好几千年了,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国号,生在大唐,即是“我是大唐人”,生在大清,即是“我是大清人”。
这样,这个教材,既奉“大清”为正朔。就不致有什么大的关碍。
这个“民族”,是“华夏族”。
汉人、满人,都是“华夏族”。
这个话,相信朝廷也是爱听的。
第二,淡化“忠君”概念,培养公民意识。
切入点是,“我等军饷子药吃用。皆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就是说,拿了老百姓的钱,就要替老百姓做事;如果拿了人家的钱,不替人家做事。反过来还骚扰掳掠人家,那还能叫人吗?
第三,灌输“革新”意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还有,“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动跑掉”。
第四,开眼看世界。“人家的东西,只要是好的,咱们就要用。”
第五,“新政好”。没有新政,中国就不能富强;没有新政,就没有轩军远高同侪的军饷,甚至就没有轩军。所以,凡我轩军,皆要为新政“保驾护航”。
第六,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第七十四章 爵帅的话[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