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二八章 出乎意料的任命[1/2页]

    潮水般的官军从外寨卷向内寨,所过之处,尸横遍地。

    张积中、张绍陵父子在祭祀堂内,集合家属亲戚数十人,包括两个地位最高的女弟子李素心、张静娟,**而死。

    寨内血盈没足,一直流下寨外悬崖,以致染红了整个崖面。

    教众堕崖坠谷者不计其数,崖底血流成川。

    这面悬崖,后人称之为“血崖”。

    逃出大寨的,被驻扎在各个隘口的官军和民团分头截杀,几无脱身者。

    死难的教众中,包括在教的官宦子弟眷属男女共两百余人。

    韩美堂为王心安部擒获,形色洒然,声称“愿从师而死,别无供词”。官军直接将他扔进了大火,韩美堂在火中放声长笑,良久不绝。

    黄崖山上“泰州教”教众总数,一说八千人,一说一万两千人,寨破之后,生俘下山的,仅四百余老弱妇孺。

    阎敬铭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道,黄崖山教众“合寨死斗,无一生降”;在他给关卓凡的私人信件中,感叹教众“生为倾资,死为尽命”。

    后来根据不同的俘虏的供词,大致拼出了寨内情形的发展变化:

    所有隘口失守,教众全入大寨,人心浮动。特别是在官军开始“攻心”之后。颇有人想投降的。但以韩美堂为首的死硬派坚决不肯投降。声称谁投降就点谁的天灯。

    张积中本人的意见并不十分明确。他在信里说的“不逞之徒,劫令主盟,势不能出”,又说“人心汹汹,不能举步”,一定程度上是事实,不完全是缓兵之计。

    最后韩美堂想出了一条计策:诈降,诱骗官军入寨。聚而歼之。

    他的算盘是,如果够运气,杀掉了阎敬铭,官军即群龙无首,此时我教开寨出击,官军一定大溃;不行的话,也和官军彻底翻了脸,寨内的主降派想投降也没门了,只能跟着自己一条道走到黑。

    残杀俘虏的官军,既是陷入疯狂状态的教徒的疯狂之举。也有进一步激怒官军、断绝“主降派”后路的用意。

    进剿黄崖山,从正式开打到全寨平灭。前后不过三天,军事上获得的是完整的胜利;但政治上,却是风波骤起,许久难平。

    黄崖山一役,杀戮之惨,到了死无孑类的地步,这种情形,即使是在发乱捻乱最猖獗的时候,也不多见。现在中原已经大定,黄崖山教案的血腥气味便尤其刺鼻。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死难的教众中包括两百多名官宦子弟眷属。这些人,除了张积中的亲友,绝大多数,都是山东籍人士。

    事实上,这是阎敬铭进剿黄崖山最为投鼠忌器的地方。他之所以反复对张积中劝降,甚至中了韩美堂的诈降之计,根本原因就是意图避免这种玉石俱焚的结局。

    关卓凡尽量使轩军和进剿黄崖山保持适当距离,所派炮兵连及“军事顾问小组”都不用公开名目,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作为穿越者,关卓凡对“太古学派”的本质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知道这个打着儒学旗号的教派的狂热程度,洗别人的脑的同时也洗了自己的脑,肯投降的概率是很低的。既如此,只要开打,血屠的结局几乎就不可避免,而乱军之中,是不可能对在教官宦一一进行甄别、网开一面的。

    这个也是张积中当初最大的护身符。换了一个不肯承担责任的巡抚,很可能对黄崖山的种种不正常的情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你不扯旗放炮就好。

    可阎敬铭却正是那种最勇于任事的人。

    战后,山东地方喊冤声四起,京里翰詹科道中的山东籍官员,开始上折,有的委婉,有的激烈,但意思是一致的:阎敬铭良莠不分,杀戮过甚。

第一二八章 出乎意料的任命[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