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零六章 寒光闪烁的划时代军事革新[1/2页]

    新上场的,摆出了相同的阵势——十五排,每排四十人,只是前后两排的距离,略略拉宽了一些,原因呢,自然是他们手中上了刺刀的步枪。

    寒光耀目,枪刺如林。

    阅兵台上,不止一人,定睛细觑,只见这新上场的六百名军士,虽然都戴了军帽,但鬓角脑后,皆是趣青趣青的——毫无疑问,也都是剃了光头的。

    这个“髡发营”……啊,不,这个“特种合成营”,较之普通营级建制,兵员要多出不少啊!

    正在转着念头,只听令官高喊:“预备!”

    “哗”一声大响,六百军士齐齐动作:单手拄枪变双手持枪,平端枪身,枪口前指,略略上斜,枪托贴于右腰;双脚分开——右脚不动,左脚斜斜跨上半步,同时,微微俯首、躬身,目光聚于刺刀刀尖。

    那个样子,就如六百只觑到了猎物的豹子,一瞬之间,便将浑身上下的肌肉都绷紧了,下一秒,便要一跃而出。

    观者的心,不由自主,都微微的提了起来。

    令官大吼:“走!”

    只见六百军士,先将手中步枪,“刷”一个后摆,然后,左腿向前,猛跨一大步,随着这一冲之势,含胸弓背,手中步枪,平平送出,至于极限——左臂伸的笔直,同时,暴喝一声:“杀!”

    这个“杀”字,不懂中国话的,也明白是什么意思,莫说两位公主,就是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二位,都是心头一震,不过,两位将军的震动,不仅仅因为场内摄人的气势,更是因为——

    好吧,且看下去。

    没过多久,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都确定了:这个“拼刺刀”,虽然也有格、挡、砸的动作,但主要的进攻手段,其实只有一种——就是左腿跨前成弓步,随着一冲之势,身体前倾,双手平端步枪,用力送出。

    这个——

    不仅违和,简直叫人……凌乱了啊!

    违和?凌乱?

    这不就是一个寻常不过的“突刺”的动作吗?怎么会叫两位普鲁士将军——嗯,“当世名将”呢!——“凌乱”了呢?

    寻常不过——那是二十世纪的事情了,目下,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这个时代,并不存在规范的、科学的、可载入操典的拼刺技术,大多数国家的军队,连专门的拼刺刀的训练都没有——包括以“魔鬼训练”著称的普鲁士军队。

    短兵相接,基本靠士兵自己的发挥。

    这不奇怪,这是前膛枪向后膛枪转化的时代,连刺刀的安装位置都五花八门,况乎拼刺技术乎?

    实战中,类似于“突刺”的动作,自然是有的,不过,不是主流。

    原因呢,也并不复杂。

    自一六八八年法国的沃邦元帅发明了“套管式刺刀”,迄今两百年,刺刀就一直呆在枪口的侧上方——大伙儿可以想一想,端着这种刺刀装在枪口侧上方的步枪,平平刺出,是一个什么感觉?

    呃……不太好发力啊!

    是吧?别扭吧?

    因此,在实战中,出于本能,士兵们会有意无意的避免“刺”这个动作,更多的采取更顺手的动作——“扎”。

    长矛兵时代的最基本的攻击动作——“刺”,慢慢儿的退居次席了。

    那么,“扎”较之于“刺”,有什么不同或者优劣呢?

    都是双手持枪,“刺”是虎口朝前——朝枪口方向,“扎”是虎口朝后——朝枪托方向,同时,还要保证装刺刀的一侧向外。不过,因为刺刀一般是装在枪口右侧,所以,这一点倒不是什么大问题——除非你是一个左撇子。

    问题在于发力。

    “刺”,主要是沿水平方向发力;自下而上,亦很得力;自上而下,相对来说没那么顺手,不过,大致也过得去。

    就是说——“刺”这个动作,可以沿各种方向发力。

    “扎”呢?

    基本上,只有沿一个方向——自上而下。

    水平方向发力,已经很别扭了——而且,不仅别扭,攻击的时候,自身还门户大开——大伙儿略加想象,就明白了。

    自下而上,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就是说,“扎”之发力,较之“刺”,局促了许多。

    “扎”的问题,还不止于发力。

    射击、冲锋的时候,都是平端步枪的——虎口朝前,格、挡的时候亦然;只有“最后一击”之时,为便于发力,才改“端”为“攥”——虎口朝后。

    那么,问题就来了——

    动作转换,是要花时间的,短兵相接,瞬息可决生死,有的时候,这个“枪花”一耍,就那么微微一顿,“发球权”就交回到敌人手里了,形势顿时逆转,弄得不好,连命都转了进去。

    因此,总的来说,“扎”较之“刺”,几乎没有“优”,只有“劣”。

    既然如此,怎么还拿这个“扎”……啊,对了,前头说过了,刺刀装在枪口的侧上方,“刺”——不顺手。

    怎么样才顺手呢?

    像中国人这样,将刺刀转到枪口的正下方,“刺”,就好发力了——就顺手了!

    卡尔亲王的身上,隐隐的起了一层寒栗。

    而且——卡尔亲王看出来了,中国军人演练的“突刺”的动作,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沿水平方向攻击的动作,还包含着一个顺势上挑的动作,如此,刺刀装在枪口的正下方,就愈加之顺手了!

    他进一步想明白了——

    为什么同为“军刀式”刺刀,中国人的比法国人的要短一些?而且,中国人的刺刀,是平直的,没有法国刺刀那种微微的弧度?

    法国人的设计思路,是“刺刀”、“军刀”两用,因此,刺刀较长,还有一定的弧度——以做劈砍之用。

    “夏赛波步枪”刺刀的长度,几近一柄正经的军刀,装上之后,整支步枪的重心,前移过甚,不宜把握,会大幅降低“突刺”的效率。

    如果刺刀还有弧度,“突刺”的效率就更加之低了。

    因此,中国人的刺刀,短,平直。

第一零六章 寒光闪烁的划时代军事革新[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