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雅骚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八章 翻云覆雨[2/2页]

    张原道:“老师尽管票拟后呈上去就是,没有首辅签署的奏疏也照样能给皇帝批复,当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与内阁申阁老争权,绕开内阁直接给皇帝上呈奏疏,不也没有受到皇帝责备吗,还为吏部争取到了会推阁臣的权力,老师是内阁次辅,当然有坚持己见的权力。”

    张原熟读三十年来的邸报,对万历一朝的掌故了如指掌,还有一件事他没对吴道南说,他昨日入宫给皇长孙进讲时,让钟本华把王安请到一边,他向王安说了辩论之事,王安同意帮他促成,王安与司礼监掌印李恩关系不错,举行辩论这种事又不是谋私,王安愿意帮助张原这个翰林新贵,这事张原却不能对吴道南提起,自张居正与冯保联手架空少年万历皇帝之后,外臣结交内官,尤其是有权力的内官就成了一种忌讳,容易招致非议和弹劾,但现在的形势又容不得一切循规蹈矩行事,该走后门还得走,这是没办法的事,从方从哲的态度来看,对张原的成见已深,有方从哲在内阁,张原的任何救国策略都难以施行,所以若能借此次辩论驳一驳方从哲的面子,提升吴道南在内阁的地位,当然是一石二鸟的好事——

    吴道南道:“老夫上回被李嵩、周师旦、姚宗文、刘文炳四人交相弹劾,已经待罪在家,是梃击案发生,才不得不入阁视事,这去留问题至今不尴不尬,若皇帝将奏疏驳回重拟,那老夫也无颜在内阁待下去了。”

    张原道:“学生岂会陷老师于此等境地,皇帝定会尊重老师的票拟,梃击案余波犹在,郑贵妃、郑国舅依然内心惶惶,有此大辩论正好转移朝野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在奏疏里提到的经世致用之学正是国家当前迫切需要的,既然皇帝认可学生的廷试策论,应该也会同意学生与沈侍郎诸人辩论。”

    吴道南点头道:“你所言有理,那我明日就把奏疏票拟呈上去,若皇帝驳回,那老夫就辞官归乡,免得那些言官讥嘲老夫恋栈不去。”

    张原恳切道:“老师,国家安危事大,个人荣辱事小,老师留在朝中能为国家百姓做有益之事,即便忍些闲气,那也是老师虚怀若谷的气度,世人或许看不清,青史自有公论。”

    ……

    八月二十一日,吴道南把票拟好的徐光启、张原、文震孟、钱士升、倪元璐、张岱和周子愚六人的奏疏给方从哲看,征询方从哲的意见,方从哲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吴道南便将奏疏封好,命当值的小内传送到司礼监去。

    方从哲见吴道南一意孤行,不顾他的反对把奏疏票拟呈上去,自是又惊又怒,同时还有点忐忑,若皇帝把奏疏驳回,那吴道南自然颜面无光,以后再不敢擅自票拟了,但是如果皇帝依吴道南票拟批红,那就是他方从哲大失颜面,首辅的权威将荡然无存,圣意难测,臣子的命运掌握在皇帝一人手里啊。

    徐光启七人的奏疏送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李恩看了之后,于次日上午来启祥宫见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老眼昏花,都是由司礼监的人把奏疏择要朗读给他听,李恩取出张原的奏疏,含笑道:“万岁爷,这是上回写万言廷策的张状元的奏疏,张状元真是笔健,又是六千余言。”

    日显老态的万历皇帝“哦”的一声,他对张原还是印象深刻的,问道:“张原又写了些什么?”

    李恩道:“张修撰对上次南京礼部沈榷等人要求驱逐西洋传教士之举有非议,认为那些西洋传教士是归化于我大明的远臣,不应一体驱逐,张修撰提出于沈榷等人辩论,沈榷对张修撰廷策中提出的冰河说也有异议,认为只要施行仁义,自然国家太平。”

    有李恩最后这一句话,张原的目的达到了,皇帝近臣能翻云覆雨由此可见一斑。

    ——————————————————————

    求推荐票。

第四百一十八章 翻云覆雨[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