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3章 沐猴而冠[1/2页]
一秒记住【笔趣阁】,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熊胜称王了?”
赵侯无恤十一年(公元前478年)夏六月末,邺城未央宫内,在接到黑衣送来的密报后,正在与群臣商讨夏收事宜的赵无恤哈哈大笑起来,对众人道:
“熊胜果然忍不住了,不过他的行径在寡人看来,不过是沐猴而冠!”
猴子装成人的样子把头发洗干净,然后戴上帽子,窃据高位,一板一眼的做事,然而却不改其畜生本质,更显其滑稽可笑,虚有其表。赵侯这个比喻恰到好处,殿中的子贡等人不由也笑了起来。
其实赵无恤对于南方发生的事,一直了如指掌,因为经过十多年发展,赵国的信鸽的系统已经较为完善,徐、蔡、广陵等边境都有驿鸽站点,每逢边境有警,或者楚国生变,信鸽便能一站站抵达邺城,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到赵无恤手中。
这个秘密武器,信鸽的培育交给公治长等人,至于遍布赵国鸽驿,赵无恤则交给了眉间赤统领的特务组织“黑衣”来管理,如果说羽林侍卫是赵无恤握在手中的剑,那黑衣就是他藏在袖子里的匕首。
这十多年来,黑衣在赵无恤的授意下,遍布各郡县诸侯,编制了一个看不见的情报网,甚至有黑衣混入别国,做了他人幕僚将吏的,充当赵国间谍,所以各国消息来的特别快……
这种用间谋略是孙子所赞赏的,他曾经大发议论,说但凡兼并大战,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数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
故而情报就格外重要,敌国内部的情况是什么,他们派谁挂帅出征,敌军的路线和阵法又如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事先了解敌情,就一定要用间……
楚国根本没有如赵国这般严密的户籍制度,早就被赵国的间谍渗透成筛子了。为了收买人心起用士人,对于外来游士来者不拒的淮南更是如此。早在白公入郢主持变法时起,随着一只只白鸽飞入邺城,楚国各方的一举一动都在赵无恤眼皮子底下。
将这几个月的情报分示殿内群臣后,赵无恤突然发问道:“汝等说说,赵之变法为何能成,楚之变法为何不能成功?”
……
殿内群臣,当以相邦张孟谈为首,但他却没有第一时间作答,而是请对律令十分通晓的大理寺卿邓析先说。
但经过上一次为赵侯背锅的事后,对于喜怒无常让人捉摸不透的赵侯,邓析已经不敢什么都往外说了,想了想后,小心地说道:“白公并非楚国令尹,变法无法彻行到底。君上说一不二,变法方能推行。”
“大理此言有道理。”
赵无恤点了点头,在中国历代王朝,能否实施改革,握有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若无决心,缺少魄力,下面的人再积极也没有用。白公固然勇锐,也有变法的决心,却连令尹都不是,一旦变法受挫,他倒是想坚持,但楚国的令尹却不敢冒险,这次变法草草收场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但光是这样还不够,赵无恤目视张孟谈,想听听他的看法。
对于人事更加重视的张孟谈淡淡地说道:“白公之变,操之太急,打击面太广,以至于楚国贵人群起而攻之。”
“相邦此言甚是。”
赵无恤承认,白公胜的确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人,他看出楚国的弊病是“大臣太重,县公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于是便把赵国改革措施全盘挪动到楚国。当然,什么这是为了楚国的鬼话,赵无恤是不信的,白公胜在赵国当了近十年的臣子,他是什么人赵侯还不清楚?
刻薄、暴戾、少恩,熊胜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性格,这就是一头喂不熟的白眼狼,赵无恤因为没法把握自己能操持他满足他的野心,遂谨慎不用,让他回楚国翻江倒海去。
因为在赵国呆过,见证了赵的强大,熊胜认为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作为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作为在赵国压力下喘不过气来的叛臣,他恨不得一下子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全部扫清,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同时培育自己的势力,操持权柄。
然而,与中原相比,楚国贵族势力无比强大,错综复杂的宗法关系、人际关系,使得公族和县公集团树大根深,要想触动他们,扫除他们的势力,谈何容易。若让赵无恤来做,就必须掌握轻重缓急,对贵族加以分化。
而熊胜的举措,却草草而行,无疑于断了人家的生路,被县公们恨之入骨。加上他打击面过宽,办事过于简单粗暴,迅速激化了矛盾,遂使整个楚国贵族抱成一团,拼命反对他。
“臣觉得,还有一点。”最后,新上任的太府令子贡发话了,他想问题,多半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考虑的。
“反对熊胜的人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他的基础太薄。反观君上,先君赵景侯、赵武侯时已在赵氏内推行240步见方的大亩,还铸造刑钟,颁布法典,由此有了变革的基础。到了君上,更是花了二十年时间,从一乡到一邑,从一邑到一小邦,再从一小邦到大氏,进而席卷晋、鲁。变革也从取消殉葬的礼仪小变,到确立《赵律》为国法,让赵国各阶层都循规蹈矩的大变……君上基础雄厚,其势已成,纵然鲁国三桓、晋国诸卿大夫,乃至于齐秦群起攻之,也无惧!”
第1193章 沐猴而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