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舌尖上的大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42章:茶叶外销[2/2页]

    江南一带是茶叶主产区,大概占大宋茶叶产量的八成。福、建路的打小龙团虽然很出名,但龙凤团茶的产量一般,几乎没有在普通渠道流通的可能。

    而我们庄家在江南茶商中,可谓数一数二,几乎占了江南茶叶生意的三成左右。”

    杨怀仁因为要往辽国贩糖,特地派人查阅了大宋户部的纪录,还是了解一些数据的。

    当时大宋每年的茶叶产量大约在四千万到五千万斤之间浮动,包括周边地区的泛江南区域,确实占据了产量的八成以上,也就是三千多万斤。

    庄士恒说的他们庄家的产业年产量占三成,有点吹嘘的成分在里边,但两成应该还是有的,计算一下也就是大约六七百万斤。

    杨怀仁又问,“庄大人,你们庄家产业外销的比例具体是多少,可否透露给本王?”

    庄士恒道,“下官对王爷,本也没有任何可隐瞒之事,方才下官说外销占比例不多,大概不到两成。

    其中的一成,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通过海路,往南往西贩售,只不过我们庄家遵守规矩,没有海上的商队,所以所谓的外销,也是以批发的形式卖给海商,他们转卖到了海外。”

    杨怀仁点点头,这和他预想的差不多。若是换了其他的小地方,商人能做到一个地方数一数二的,一般都有整套的生产和销售渠道。

    但在江南这种地方就不同,因为商人太多了,所以没有哪一家可以真正做到全渠道,就算有人想站出来去做,也会受到其他商人联合起来排挤和抵制。

    所以在江南一带便渐渐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但大家却都默许的规矩,你做什么行业,就专注于什么行业,生产和销售一般都会分开。

    比如卖丝绸的不会去卖茶叶,卖茶叶的不会去搞海上商队,搞海上贸易的又不会去搞货物生产。

    大家听起来似乎有点熟悉,这种商业模式其实是先进的,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和后世的商业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后世就算有一两家的貌似什么行业都涉及的,看上去好像产业很丰富的,其实他们也是有自己的主业。

    涉及其他行业,一般是出于规模化运营上节省成本的需要,才建立必要的产业链。

    但这种产业链的建立,也极少有全资控股的,大多是投资或者合作占股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也是后世产业布局的比较合理的形式。

    杨怀仁又问,“那北边呢?辽国、以及高丽和倭国等等?”

    庄士恒道,“倭国很奇怪,明明他们我国人对咱们大宋的文化比别的国家人都有一种崇敬和喜爱。

    但因为他们倭国皇帝没有向咱们大宋皇帝陛下称臣纳贡,实际上朝廷是不允许私人和倭国的海上贸易往来的。

    就算有,也是走私,大多数货物贩卖到倭国,应该是倭国商人通过高丽商人在高丽中转的。”

第1642章:茶叶外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