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0 机械化的端倪】[2/2页]
形象一点说,一战就是拼大炮的战争。美国学者梅尔在《一战秘史》一书中说:“大炮杀死的人比轻武器和空袭杀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在大战的后期,大炮的优势被充分发挥,机关枪失去作用。没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进攻中取胜,也无法在防守中不败。”
于是就形成了“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新作战模式。这对一个国家的炮弹供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此种能力又依赖于一国的工业实力。
现在华国的军工业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条件,但是硬碰硬,刚正面的大规模作战,华国其实已经达到了这种战术理念的高度。
萌总裁的观点是,不管炮弹多贵,炮弹都比不上士兵的生命。
光是这一理念,就让所有的军人,感激涕零,萌总裁的心,始终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萌总裁非常讨厌毛子的人海战术,拿命去填补炮弹和子弹的不足,去填补武器装备的落后。
当年的中国的军队里却流传如下俗语:“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
原因就是军中配备的火炮数量不多,且主要是山炮和步兵炮,炮弹非常少,很多所谓炮兵都只会直接瞄准发炮射击,间接瞄准等于乱射,跟放烟花没什么区别,炮击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所以,新兵常被隆隆炮声所震慑,老兵却深知,真正可怕的是对面的机关枪。
换言之,在二十世纪初期,耀武扬威的中国的军阀队伍,与西方列强的部队相比,从实际火力到作战理念,都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太平天国战争中,李鸿章最佩服洋人能用“开花大炮”轻而易举地轰碎厚重的城墙,所以淮军很快加以引进,并借此席卷苏南,成为清军中的后起之秀。
而由于缺乏强大的火炮,民国初年历次军阀混战中,老式城墙依然是很有价值的防御工事。
也就是说,此时军阀部队的攻坚能力,绝大部分尚未达到当初淮军的水平!
又如中国人最熟悉的驳壳枪,是德国人发明的,但德军很少自身装备,几乎都让军队装备了。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驳壳枪的大市场呢?
原因还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强大的炮兵部队,机关枪的数量也有限,如何提高单兵的火力,就成了一个影响到战斗结果的大问题。
在还没有冲锋枪的年代,驳壳枪是有效提高单兵近战火力的利器。
虽然造价昂贵,却很适合军队的实际需要。
中国人日后对驳壳枪的火力运用,连德国人也感到惊奇。
中国的军阀内战,由于各方火力配备都很单薄,实际上人员杀伤和环境破坏很有限,这跟一战给欧洲带来的空前破坏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军阀们却创造了另外一项纪录:那就是散兵游勇在混战中劫掠百姓,甚至化身为土匪,所过之处,鸡犬不宁。身为民国总统的黎元洪也不得不承认:“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手机用户请浏览m.biquge.vip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0960 机械化的端倪】[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