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策行三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12章 化胡为夏[1/2页]

    孙策原本属意的北疆大将是太史慈。

    太史慈弓马纯熟,为人机敏,能打硬仗,为人重信有义,是一员难得的骑将。有他镇守北疆,胡虏不敢放肆。

    但是很可惜,太史慈被好战的公孙度拖累,错失了这个机会,便宜了沈友。

    论个人武力,甚至临阵指挥能力,沈友不如太史慈。但沈友有沈友的优势,一是他更加稳健,能从大局出发,不急功近利。为了准备并州之战,他前后准备了一年多,有足够的耐心,这才等来了一战击破弹汗山的机会。二是他文武双全,读书多,能从文化的高度考虑制夷化夷的问题。仅仅几个月,楼麓就成了他的迷弟,上谷、代郡乌桓也因此一战而定。

    更重要的是,他是江东人,不用担心任何人的猜忌,马超、陈到等人也不会质疑他的资历。

    能不能付沈友以北疆之任,取决于沈友本人能不能胜任,没有太多其他的考虑。

    在攻蜀的大功面前,沈友能抑制住自己建功立业的欲望,服从大局,这让孙策放了心。他最怕安排了沈友镇守北疆,沈友却不安心,一心要在攻蜀中分一杯羹,未免让人质疑他的用人能力。

    孙策随即向沈友解释了他的初步安排:沈友任安北都护,都护府暂时设在太原,负责阴山以南的防区,西到朔方塞,东到居庸关,设三到四个战区督,各有骑兵万人,再加上沈友直属的步骑两万,共计五到六万步骑,以骑兵为主,汉胡兼用。胡人以臣服于中原朝廷的部落为主,采用编户形式,以放牧为业。

    这其中的重点就是要平稳过渡,让胡人接受这种统治方式,真正将他们纳入华夏文明,变成可用的战力,而不是需要高度防范的潜在危险。要想这么干,第一步就是打破他们的部落制,让他们成中朝廷的编户,而不是部落首领的私产。

    这个任务很重,却必不可少。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将北疆变成华夏衣冠的北疆,变成华夏文明的长城。

    孙策希望沈友能扎根北疆,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一进程,为以后挺进漠北做好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安北都护府将一直北迁,直到苏武牧羊的北海。

    沈友心潮澎湃。吴王对他期望甚高,这个任务的意义也很重大。征服胡人只是第一次,化胡为夏才是根本。如果能完成这个任务,不仅富贵可期,将来在青史上,他也是有功之人,名声不下卫霍。

    孙策转向楼麓,笑道:“听说少帅熟悉我中原经典,是饱学之士?”

    孙策与沈友交谈时,全程用官话,楼麓听得清清楚楚,既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他仰慕中原文明,当然希望能融入中原,得到中原人的承认。可是他又怕引起冲突,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愿和汉人一样生活,听从中原朝廷的号令。他们更习惯了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让他们随时听候朝廷的调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王谬赞,臣惭愧。”楼麓很不好意思。“臣只是粗识书简而已,不敢自称饱学。臣原本倒是颇为自诩的,遇到沈督,不,是沈都护和庞祭酒之后,臣才知道自己的学问有多粗浅。”

    孙策朗声大笑。“你这学问是向汉人学的?”

    “是的,恩师乃是汉人,避难到草原的。只可惜他们行踪不定,臣又愚笨,只学到一点皮毛。”

    “听说过张俭张元节吗?”

    “听过,听过。”楼麓连连点头。“他是北疆最有名的汉人先生,听说他在中原也很有名,我曾经想拜他为师,可惜无缘相见。”

    “现在还想拜他为师吗?”

    楼麓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他还活着?当年在北疆的时候,他就是个老人了。”

    “不仅活着,还活得好好的,估计再活十几年,做个百岁寿星都没问题。”

    “哇哦——”楼麓忍不住惊叹。“那岂不是成了仙人?”

    “差不多吧,想拜他为师吗?”

    “想,太想了。如果他愿意去北疆,我就在黑山为他修一座学宫。如果他不愿意去北疆,那我就每年从北疆赶来,向他学习。”

    孙策举起手,轻轻拍了拍。须发皆白、面色红润的张俭从一旁走了出来,迈着方步,不紧不慢地走到孙策面前,拱手施礼,又与张?、沈友见礼,最后才向楼麓行了一礼。

    “少帅穿上这身衣冠,简直与我华夏儿郎无异。”

第2412章 化胡为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