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特殊计划[2/2页]
“6月26日,将会有一批特殊客人到达上海,我们的任务是将其顺利的送到武汉,参与武汉保卫战。”
“特殊客人?谁?”
吴静怡神色凝重:“z计划!”
z计划!
孟绍原的神色也变得沉重起来。
z计划,中苏合作绝密计划!
再说的具体一些,指的是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
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给予中国大量的秘密援助,从根本上说也是出于自身利益。
即便这样,对中国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苏联是抗战之初第一个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
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就向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军火供给协议的草案:要求苏联在一个月内向中国提供350架飞机、200辆坦克和236门大炮,同时还要向中国派遣苏联飞行员、航空技师、炮兵和坦克手,以训练中国军事人员。中苏之间很快达成了贷款和军火销售协定。苏联分三期向中国贷款2.5亿美元。
紧随其后,大批的苏联军事装备输往中国。
苏联把自己空军的当家机型给中国送来了。
不但是性能出众的先进飞机,苏联还同时派来了优秀的飞行员。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在1937年9月接到了命令,要求召集最好的志愿飞行员,向中国派送战斗机和轰炸机。名义上是“志愿飞行员”,实际上完全是以军事命令的形式抽调,这些飞行员来自苏联各地,多为经验比较丰富的飞行员,其中还有一些空军试飞员。
为避免刺激日本,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极为隐秘,甚至在苏联内部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整个援助计划用“z行动计划”代称。
第一批来华的飞行员接到调令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有不少人猜测是前往正在进行内战的西班牙。
援华的战斗机首先在苏联境内的阿拉木图集中,然后飞往新疆,最后在兰州交付中国。
在苏联境内,这些飞机上的苏联空军标志就被全部清除,机翼上刷上了青天白日机徽,连驾驶杆都改成了蓝白相间的国民党空军标志性涂装。
大规模的跨国武器输送,即便保密工作再出色,也无法完全避开日本的情报侦察。甚至连日本的媒体都对此有所察觉,1937年10月,日本的《每日新闻》就报道说:
“9架苏联制造的高速战斗机在某地组装,并通过兰州、西安运到上海。”
日本军方对此早已心知肚明,他们很快摸清了苏联援华飞机的航路,并且准备把这些援华武器毁在半途。
不过,“红色通道”终究没有中断。
1937年12月1日上午,23架伊16编成的战斗机机群着陆南京机场。下午,20架轰炸机也降临南京机场。这些飞机的驾驶员全部是苏联飞行员,当天就投入了与日本飞机的作战。
南京的空战,是苏联援华航空队来华首战,
1938年年初,随着大批苏联援华武器装备抵达中国,在抗战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的中国军队得到了补充,特别是空军,实力甚至超过了战前。
1938年2月的统计,中国各战场的空军已有390架作战飞机,其中主要是苏制飞机。
但是,飞行员却是急缺的。
中国的飞行员数量本就不多,又被不对等的空战迅速地吞噬了一大批。而且,越是金贵的优秀飞行员,越要执行更多的空战任务,损失最为惨烈。
当时被称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的四位王牌飞行员,刘粹刚在1937年10月支援忻口战役时牺牲,高志航牺牲于同年11月赴南京参战的途中,乐以琴在一个月后牺牲于南京上空,李桂丹则在1938年2月,于武汉空战中牺牲。
培养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是一个极耗时间和财力的过程。苏联援华的飞机不断送来之后,中国的飞行员们又要学习新机型的驾驶。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高志航那样一上手就能掌握,但是留给他们的学习时间最多两三个月,就要与苏联志愿飞行员一起驾机执行任务。
中国空军的主力防空力量,实际上已经由苏联志愿航空队承担。而这支队伍从未正式公开亮明身份。
孟绍原也清楚,最大规模的空战即将爆发在武汉上空。
“戴处长命令,全力以赴配合z计划。”吴静怡语气低沉:“在中国上空忽然出现大量苏联飞机和飞行员,日本人是心知肚明的,还曾经有被击落的苏联志愿飞行员被日军俘虏。
但一方面出于更高层面的外交战略考虑,一方面忌惮于苏联庞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没有对苏联公开发难。
但是,日本已经加强了对红色通道的封锁。武器被炸毁了,可以再运,可是飞行员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将会是巨大的。
所以第三批的援华飞行员,一共分成两路,一路还是按照之前的路线,到达重庆或者武汉。另一路主要由教官组成的队伍,则避开日本人的耳目,绕道到达香港,再秘密进入上海。
戴处长给我们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护送这批飞行教官,安全抵达武汉,由你亲自负责。戴处长还严令,只要有一个教官出问题,孟绍原,你自己实行家法吧。”
孟绍原在那想了许久:“一共有多少人?”
“由申留科夫上校带队,一共是三十五人。”
三十五个教官,三十五个外国人,日本人很有可能得到了某些情报,要把这些人,安全的护送出上海,难度不言而喻。
不过,孟绍原知道武汉正在急切的等待这批飞行员的到达!
第七百四十二章 特殊计划[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