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〇八章 能臣[1/2页]
大殿内参与午朝的大臣尽管都没有说话,但对马文升的奏请却颇有些不以为然。
鞑靼人犯边,你们军方龟缩不出,分明是怯战,却要把责任归咎到武器落后上,这是要找理由开脱啊!
但马文升怎么都是名臣,而且还是功绩卓著的老臣,弘治十三年朝堂七卿的更替中,只有他跟刚上任户部尚书不久的刘大夏没有变动职位,其余各部尚书、左都御史,皆致仕或者是调离本来职位。
吏部尚书屠?K被理科都给事中魏?等人弹劾,说他结交外放外地大臣,给这些大臣升迁行方便,尽管弘治皇帝没有接纳弹劾,但屠?K自行请求致仕,最后得到弘治皇帝准允,皇帝赐屠?K每月米三石、杂役四人返乡,这样的能臣只能落得个黯然回家种地的下场。
如今代替屠?K担任吏部尚书的是刚从南京回来的倪岳。
倪岳可是位牛人,弘治六年便是礼部尚书,但因为挡了与张皇后家有姻亲关系的徐琼的道,弘治九年调任南京吏部尚书,随后担任南京兵部尚书,等徐琼致仕,他又回到京城,担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
刑部尚书白昂致仕,代替他的是左都御史闵圭,左都御史如今为前南京刑部尚书戴珊,礼部尚书由原来的礼部左侍郎傅瀚充任。
工部尚书徐贯致仕,代替他的是工部左侍郎曾鉴。
因为坐到六部尚书的位子上对于非翰林出身的阁臣来说,官已经算是做到头了,想撤下来要么是在六部尚书间调动,要么只能乞老致仕。就算有一点过错,皇帝要责罚,也不好意思降职,让一个尚书回去做侍郎显然不合适,又不好罢官,毕竟能做到尚书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臣,没功劳还有苦劳呢。
所以有明一朝,只要官至尚书,谁若是被弹劾,这头奏章递上去,另一头就得上书乞骸骨,基本成为定例。
当臣子的不能让皇帝为难,皇帝是可以把弹劾的奏本给驳回来,可当大臣的不能不识相。当然,如果简在帝心,一切自然以皇帝的意思为准则,真要强迫你留下也没谁敢发杂音。
如此一来,朝堂上换了许多生面孔,但这些生面孔其实对于大臣来说都是老面孔。朝廷上下有威望的老臣就那么些,大明能做到七卿和阁老的,都是在朝中打拼多年,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算是熟人。
老臣基本有个特点,那就是察言观色,不会逆着皇帝的意思做事,凡事都先看看皇帝的脸色,揣摩一下上意,再说话。
这次马文升所奏事情,弘治皇帝未置可否,但下面的大臣就会想……皇帝这是不满意啊!
马文升景泰二年为官,到如今已是四朝元老,算得上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平常时候马文升但凡奏请什么,只要不是很过分,弘治皇帝都会准允,这是对老臣的尊重。
可这次马文升奏请的却是为边疆将士更换装备、增加军饷,皇帝没有允许,那就是心里不同意,但却不好拒绝。
朝廷缺钱呐。
西北用兵结束,鞑靼人又杀来了,那边黄河水患刚闹完,今年华北和中原地区就是大旱,而且其他地方也是大小灾不断,朝廷再有钱也经不起折腾,就算好年景,提出为军队更换装备皇帝都要思来想去,更别说这种时候。
不想花钱,却又想打胜仗,天下间就没这等好事,马文升的奏请本来没什么不对,大明朝军队装备落后,都快连草原上茹毛饮血的鞑靼人都不如了。
眼下大明跟鞑靼交恶,以后战事少不了,不赶紧更换一下装备,等鞑靼人卷土重来可就不好应付了。
皇帝不想花钱,下面的大臣就只能帮衬着说点儿什么,右都御史史琳出列道:“陛下,臣以为边疆将士避而不战,不在兵器盔甲,而在怯战之心,鞑靼骑兵不过数万,我大明边疆有守军数十万,为何固守不出?”
史琳话音落下,与刘大夏同举进士的左都御史戴珊不由瞪了史琳一眼,显然史琳这番话不太符合戴珊的心意。
戴珊和刘大夏关系很好,跟马文升也处得不错,而且满朝上下,谁不敬重马文升这样的四朝元老?你在皇帝面前直接驳斥马文升的意见也就罢了,还说出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就是这次鞑靼人犯边,大明不是以武力驱走外夷,而是眼睁睁看着鞑靼人抢劫完后扬长而去。
不过这只能说史琳这样的老臣眼里揉不得沙子,即便你马文升功勋卓著位列七卿又如何?我左右右都御史就事论事,觉得你不对,凭什么不说话指出来?
谢迁却在那儿嘀咕:“北关若真有数十万兵马,断不至于此。”
朱?樘点了点头,却不知是他同意史琳的说法,还是赞同马文升的奏请,朱?樘看着工部尚书曾鉴,问道:“工部军器局内,尚存有多少兵器?”
这个问题可把曾鉴难住了。
曾鉴升迁不到两个月,他以前在工部左侍郎位子上负责的是各省的水利督造,因为弘治朝水患严重,朝廷最重视的就是各大江大河的治理,反倒对于工部军器局这种偏冷的衙门,他没来得及做功课。
马文升看了曾鉴一眼,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在马文升看来,把督造兵器的重担交给工部,还不如留在兵部,如此才好上下协调。
马文升奏禀:“陛下,工部军器局内有陈旧兵器六千副,其中矛刺四千,长刀、短刀各有一千余,弓箭稀缺……”
曾鉴面带惭色,自己衙门里的事情,反倒是马文升这个外人比他了解,这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但细细一想前工部尚书徐贯跟马文升关系莫逆,加上马文升又是实干型的老臣,对这些事情了解并不稀奇。
朱?樘听马文升奏报后,略微沉思,想了想道:“弓箭,于守城之时,的确能派得上用场……”
一句话,就暴露出朱?樘的性格以及他的思维逻辑。
作为皇帝,朱?樘不是那种善于攻城略地,也没有开疆拓土彻底把草原部族打服的野心,他只想守住祖宗传下来的江山,所以优先考虑的便是守城!
第六〇八章 能臣[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