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花痴王妃升职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64章[1/2页]

    “二程还未到火候,这时候王安石的新学在当时可谓如日中天,已经到了科考必谈王学、新学的地步。而到了高宗之后,被王学压制多年的理学终于抬头,在清流和科考中彻底打垮了王学,并一直作为儒家的主流学派,这样一来,王安石的贬损可想而知了,而从事实上来说,理学的一大批传人也确实在孜孜不倦地攻讦王安石;王荆公前三个头衔就已经集争论与一身了,这文学家带来的小小争议,对他来说也就略等于无罢了。评价王安石,哪怕你只是单纯地评论他的为人,都很难绕过他的熙宁变。但是熙宁变真的是太大的题目了,以来,邓广铭、漆侠、李华瑞、邓小南一大批宋史研究者都很难对其做出一个定性定量的公正评价。过去无知者无畏,看过几本书就敢对熙宁变纵横捭阖,那时候还是个很坚定的王安石支持者。到如今,知识渐厚,反而不敢妄下断语了。比如说他的青苗法。他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地方贷款伤民下等户,出面来协调,由地方放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让民众的损失减到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且还能保证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生产。但出发点和终点往往不是一条直线走到底。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被不断的歪曲、走样:强制借贷、不作为等等等等,最后连人自己都反对了。比如他的免役法。其实不乏有识之士,从许多史料我们都能得知,差役历来便是论证时常常提起的积弊。司马光、欧阳修都曾经大力反对差役法,可为何到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反对差役的时候,他们就走到了他的对立面了呢?因为,王安石的免役法确实也有他的流弊。那就是纳钱。刚开始的时候,免役法还只是要求上等三户纳钱,不久之后便明确为所有居户,不论户等。这样一来,免役法也就完全沦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了。很著名的一个故事。熙宁元年,神宗问政延和殿。所讨论的是朝廷冗费太多,加上暴遇天灾,是否应减少大臣的赍赏。司马光对的是,该减。虽然所费不会太多,节约出来的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减与不减是人格上面的事。何况,要是只要涉及减少待遇,大臣们就发出有损政体,有损国威的声音,那么将永无减少之时?就这么直面的来看,司马光的说的是不是很对?而且有没有感觉,这些应该是王安石的台词?王安石可是两袖清风的清廉宰相啊!王安石对的是,不用减,未足富国,徒伤大体!。。。这和大家心目中的执拗宰相王安石是不是也有很大出入呢?当然,一两句话,一两个意见不能代表什么,而且之后,这次论政还扯出了熙宁变法的主要议题:理财。王安石说出了著名的:民不加赋而国用。司马光对的是:天地生财,只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第864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