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1/2页]
“他已然没有走到山洞的尽头。不过,和在褒禅山不一样的是,虽然他没有走到尽头,但是他努力走了很远,我相信,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心里应该没有后悔。”
荆扉深吸了一口气:“范仲淹和王安石。老范按照圣贤的标准,修剪了自己,然后修剪了朝廷。圣人。而老王呢,则按照自己理解的圣贤的标准,没有修剪自己,也没有修剪朝廷,直接修剪了天下。是的,这是天才。老王变法归结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加强了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能力。青苗法,限制高利贷,发挥银行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尤其是保甲法,昏招。本意是培养民兵,但是,前面两条,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在当时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啊!也正因如此,才能在千年之后仍然焕发生命力,让我们看起来觉得稀松平常。不过。。。至少王安石他敢于冲锋。比那些躲在后面睁着眼睛却装作天下太平海晏河清的士大夫要好的多。这是有大勇的人。真正的心怀社稷的人。如果他主,哪怕没有新,主动忍让这种事应该做不出来,还是那几万将士流血牺牲拼命拿回来的东西。如果他做地方官,登州阿云这个可怜的姑娘也不会被给迫害致死。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在王安石他第二次罢相后,自己的心血基本宣告失败后写的。从诗中可以看看他的性格。安石享天下大名30余年,仕途沉浮20年,登相位8年。其个人道德文章无可指摘。前后敌遍布朝野,司马光执掌御史台,以司马光古板方正的犟性子和御史台的先天条件。最后能给王安石个人的,也只能是叹服的评价。范仲淹的实验失败了。但没有民怨四起。也没有招致后世如潮水的骂声。这是因为范仲淹仅仅是小心的试验者。而王安石则是坚定的破局者。理智的分析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和徭役法。确实超越了那个时代。堪称先声。但是再走近,看看王安石用的人和做的事情。以及最后的效果。你可以得出另外1个结论。就是一群小人做了一件天大的坏事,最后葬送了王朝。对王安石这样一个生前不乘轿,死后无遗产。一生不纳妾的人来说。你指责他当时充当了某个代言的看法是过于严苛的。更何况当时皇帝和名教一统天下。哪有王安石另起炉灶的空间?甚至王本人不也是靠一本孟子正义而成为学术权威的么?王安石的变,最大的动力是名垂青史。作为王朝的代表人物给后世一个灿烂的背影。从他那句: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可以看出其对留名后世的渴望。但是历史和他开了个玩笑。其说足以救人,而其术足以杀人。可谓得之。甚至,也足以为当下以仇和为代表的一批身在监牢的改闯将做断语!”
第876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