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1/2页]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辨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敌对的双方如此相处,不仅仅是道德的高尚,而且是文明。党锢之祸,牛李争,都是刀光剑影。似乎只有那时候王安石和司马光才能做到这一点。但终究道德的高尚,并不意味着行动的正确。他们似乎太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至由分歧而引发的纷争便无可挽回的再次陷入君子,小人之争的历史魔咒。于是,无论是宽容,还是必要的妥协,全都消失了。历史是复杂的,对历史的评价也是经常变化的。当我们再次回望九百多年以来对王安石及其变的评价,究竟应该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呢?为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道德方面上无甚挑剔,这点即使是敌也是认可,性格方面在现在来开就属于情商偏低的(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司马光)。为什么历史上褒贬不一,基本上贬他的都是同辈和史书,主要原因还是变过厉而结果太惨。因为变过厉,所以受委屈的人太多,说些阴阳怪气的话也难以避免。而结果太差,尤其是引发的争,在后人来看就是乱国之举,被贬损是必然的。尤其是蔡京是借着新发迹的,这点是无论如何也遮不过的。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王安石变的立意肯定是利国利民的,但是可行性不高,这样也就可以盖棺定论了。但如果要摊开来讲,就会很长很长。。。王安石变之所以能说动神宗,不是因为王安石的文采风流,更不是因为王安石的古怪性格,而是因为他向神宗承诺的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足够诱人。因为王安石确实充实了国库,所以神宗一直很支持他。而流民图使神宗意识到变并没做到民不加赋,那你王安石跟历史上那些会搞钱的酷吏有啥区别?但是,这里首先有一个很玄学的问题在于——第878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