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1/2页]
“为什么原来的变者到王安石变时就变成了反对?这可能还得要说说王安石变的一些具体举措。熙宁变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军;助农;聚财。前两者虽然未必真的针对当时的病根,但想法应该是好的,只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变了味,好花没有结出好果来。聚财是王安石变的重点,——他设的变机构就是制置三司条例司,——也是他与司马光争论最多最激烈的地方。荆公本意,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而司马光则以为是在与民争利。司马光以为以为天下之财不聚之在官,则聚之在民,现在看来,好象有那么点错误,因为是可以发展的。但就当时情况来看,王安石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发展经济的主张。有人以为,王安石之举措,在于抑制兼并,打击豪强,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至多不过让他们也放点血出来支持一下建设。真正打击严重的,恐怕还是工商业,市易均输,出发点是好的,打击奸商,结果是培养了商。从现在的理论来看,兼并也没啥不好,要素的自由流转,正是现在经济发展的要义,西洋的发达,就是从圈地运动开始的。而那时候的一个瓶颈。。。那时候也曾经出现过一个大好的局面,真要是顺着当时的形势发展下去,历史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司马光们当然也没有预见到了这个,预见到了也未必就一定支持,不过,还是说句朴素点的话,顺其自然,相信人们自己的选择,不见得就是坏事情。但是目前还不行,那时候。。。那就更不用谈了,以苏轼王安石之才,也想象不出来,所以还只得用肉脸来冒充铁面,任用一群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来立与执。按照一般的理解,改就是重新分配,总是要让一部分人沾光让一部分人倒楣的。除了打击盗窃、抢劫、欺诈等行为——这其实算不上改,真正的改怕不就是让原来的某些合变成不合的,却同时又让原来的非变成合的呢。有人说,王安石变不是为自己,但司马光反对同样也不是为了自己,双方的出发点绝对一致,那就是长治久安。重点说说吕惠卿。王安石对他褒奖有加: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用之,独惠卿而已。但是司马光却不这么看,他对神宗说:惠卿取巧非佳士,使安石受诽谤于中外,皆其所为。安石贤而大度,忙于世务,惠卿为安石谋事,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惠卿为奸邪。他同时写信给王安石: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这样推心置腹的话,王安石听不进去。可事实却不幸让司马光言中,后来吕惠卿竟然公开了王安石给他的私人信件,指证王安石欺君罔上,一心要将王安石拉下马来做自己的垫脚石,何其卑鄙也哉!”第882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