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1/2页]
“但是自从有了考证法,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这里我推荐想成为传记作家的朋友多学习一下这种考证方法,从此一口气写八部传记不费劲。林语堂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在新闻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将他在西洋学到的新闻学之精髓灵活地运用到了《苏东坡传》的写作上。请看:有一妇人,企图谋杀丈夫,但仅仅使她丈夫受伤而未致命。此一妇人曾承认有谋杀之意,当时有个官对处治之法表示异议。此一案件拖延一年有余,未能定案。司马光要以一种方式判决,王安石要以另一种方式,而且坚持己见,皇帝的圣旨对此案的处刑亦有所指示。这段话引自《苏东坡传》,讲的是当时的一个著名事件——登州阿云案。这段文字,实在是很有水平,你完全不能说它是错的。不过,我们也可以对这段文字进行合理的改编,如下:有一个叫阿云的年轻少女,企图谋杀自己丑陋的未婚夫,但由于她良心未泯,惊慌害怕,仅仅砍断了未婚夫的一根手指。事发之后,阿云积极自首,态度良好,当时有个官不同意判她死。此一案件拖欠一年有余,未能定案。司马光坚持认为阿云是谋杀亲夫,触犯了礼教'夫为妻纲'的伦理,必须判处死刑;而王安石认为阿云还未过门,不属于谋杀亲夫,且有自首情节,罪不至此。尽管外界议论纷纷,王安石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皇帝的圣旨也站在王安石一方。这两段话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也都是符合事实的,不过我相信读者在读这两段文字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作者在这里坚持了这样一种原则:对王安石不利的内容,则是大书特书;对王安石有利的内容,则是能省则省。遣词造句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苏东坡传》的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传记文学和历史学的范围,可谓集人文社科界之精华的一部奇书,不读不是文科生系列。上述举例,不足以道出林语堂《苏东坡传》伟大之处之十一。幸好,在拜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也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总算不愧对《苏东坡传》的精神。那就是:王安石其实是穿越的,他早就知道自己在后世被抹黑,所以他早在九百多年前,就给自己写了诗辟谣: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椹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更厉害的是这首诗的名字叫《读史》,也就是说王安石是从史书上知道自己被黑的,穿越石锤了!不过林语堂本人没有历史学的思维,而且当时史料研究也不充分。林语堂,一个文人卖嘴的骚客,苏东坡,文人狭隘的感情。。。”第908章[1/2页]